放射治療

概覽

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俗稱電療)是利用放射線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放射線可以有效地破壞癌細胞中的染色體(DNA),使癌細胞死亡。雖然正常細胞的染色體同時也會受到影響,但是它有自我修復的能力,而癌細胞卻是沒有這種修復能力。單靠放射治療可用來治療癌症,也可連同化學治療、賀爾蒙治療、免疫治療或手術共同使用。值得一提,放射治療除了醫治惡性腫瘤,還可治療良性腫瘤,例如腦下垂體腺腫(Pituitary Adenoma)及蟹足腫(俗稱疤痕, Keloid)等。

體外放射治療

直線加速器是當今最為廣泛使用的體外放射治療儀器。它能產生4-25 百萬伏特 (MV) 的高能量X光及或電子束(Electron Beam)。高能量的X光射線能治療深層的腫瘤如鼻咽癌及前列腺癌。現時6 MV X光射線是最為廣泛使用的能量,因為它穿透身體組織的能力適中及對治療房間的輻射防護要求相對較低。至於電子束,一般應用於較淺層的腫瘤如皮膚癌。

直線加速器輸出極之穩定可靠,在機器關閉後,輻射會停止發射,亦不會留在病人體內。香港現時最常見的體外放射治療機器是直線加速器,包括TrueBeam®放射治療系統,螺旋斷層放射治療機(Radixact®)、數碼導航刀(CyberKnife®)等。這些直線加速器各有特色,腫瘤科醫生會根據每位病人的情況而作出選擇。

中心技術

呼吸調控技術

在乳癌、肺癌、肝癌等胸腔或腹腔的癌症放射治療中 ,腫瘤會隨著病人的呼吸而移動,因此在制定治療計劃時會增加照射的範圍,以確保腫瘤在整個呼吸週期運動中都接受到足夠的輻射劑量。可是這樣會同時增加腫瘤附近的正常組織或器官接受到高輻射劑量的範圍,因而增加出現副作用的機會。呼吸調控技術的目的是減少胸腔和腹腔的腫瘤移位,從而減低因呼吸運動而產生的治療誤差,縮少治療的範圍及減少正常組織不必要的輻射劑量。所以呼吸調控技術在高劑量治療(如:軀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 )中尤其重要。

本中心提供以下呼吸調控技術:

  • 深吸閉氣
    甚麼是深吸閉氣(DIBH)放射治療?
    深吸閉氣(Deep-inspiration breath-hold, DIBH)放射治療是指病人於進行電腦掃描模擬定位及放射治療期間,由儀器輔助進行深吸氣後的持續自主閉氣。
    深吸閉氣(DIBH)對於左側乳房放射治療有甚麼好處?
    當進行深吸閉氣時,肺部會充氣並且膨脹,心臟會因此被推離開左側乳房和胸壁,這樣能有效減少心臟被治療射線照射的範圍,從而減低潛在心臟受損的風險。
    深吸閉氣(DIBH)是如何進行的?
    本中心使用呼吸門控設備來幫助病人進行自主深吸閉氣,它能準確偵測病人的呼吸週期及肺容積。放射治療師會先教導病人如何使用這套呼吸門控設備,並為他進行多次練習。我們會提供即棄的吹嘴、抗菌過濾器、鼻夾及視訊眼鏡。使用呼吸門控設備呼吸時,病人需要透過吹嘴用口呼吸,先進行兩次深呼吸然後閉住氣,並維持大約 20秒。病人亦能透過視訊眼鏡看到他的呼吸週期及肺容積的資料,協助進行深吸閉氣。此外,放射治療師會根據病人的能力而設定一個最大而合適的閉氣深度,並於整個治療期間,引導他進行自我控制的深吸閉氣。
    在電腦掃描模擬定位期間,深吸閉氣的程序是怎樣的?
    放射治療師會為病人進行正常呼吸的電腦掃描和深吸閉氣的電腦掃描。在進行閉氣電腦掃描前,病人需要先進行數次的深呼吸,這樣裝置便能分析他的呼吸運動,然後放射治療師會指示他進行大約20秒的深吸閉氣,並同時進行深吸閉氣的電腦掃描。
    在進行放射治療時,深吸閉氣的程序是怎樣的?
    每次進行放射治療前,放射治療師會先按照病人身上的劃線為病人擺位,然後使用二維X光影像確定治療位置,期間病人都需要進行深吸閉氣。深吸閉氣的程序,跟在電腦掃描模擬定位中大同小異,但因為治療時間一般會較電腦掃描的時間長,所以於治療期間病人需要進行多次深吸閉氣。完成每次深吸閉氣後,病人可回復正常呼吸稍作休息。放射治療師會在治療控制室內透過閉路電視密切監察病人的呼吸週期和治療進度,並以對講機和病人保持溝通及引導他進行深吸閉氣,直至治療完成。如病人的深吸閉氣深度不理想,放射治療師會暫停治療讓他稍作休息。當閉氣深度跟電腦掃描的資料吻合,我們會為病人繼續進行治療。如治療或深吸閉氣期間有任何需要或不適,病人都可要求暫停治療作短暫休息。
  • 自主呼吸調控

    自主呼吸調控的原理和程序跟深吸閉氣類似,病人會由呼吸門控設備輔助進行自主閉氣。跟深吸閉氣不同的是,在模擬定位時,放射治療師會為病人設定一個最合適及可持續的閉氣深度。此外,視乎腫瘤的位置,病人可能需要於吸氣或呼氣時閉氣。於整個治療期間,放射治療師會引導病人進行自主控制的深吸閉氣。這種呼吸調控技術適合肺癌、肝癌或其他胸腹腔放射治療。

  • 四維電腦斷層掃描

    一般的電腦斷層掃描會受到呼吸運動的影響而造成影像模糊,增加腫瘤科醫生判斷治療範圍的困難,以及影響放射劑量計算的準確度。在四維電腦斷層掃描的模擬定位,放射治療師會先在病人的腹部表面放置一個能反射紅外線的標誌物。於進行掃描期間,紅外線偵測相機會紀錄病人呼吸起伏的資訊,並由電腦將掃描影像跟呼吸週期的時間軸整合,再根據呼吸週期內不同的相位而重組出該相位時的掃描影像,令影像更加清晰,以及能顯示呼吸運動時腫瘤位置的變化,幫助醫生更準確地勾劃治療範圍,為病人制定更合適的治療。於治療時,病人只需要保持穩定的呼吸便可。因為這種呼吸調控技術只需要病人簡單的配合,所以適合大部份接受胸腔及腹腔治療(如:肺癌、肝癌)的病人。

  • 實時呼吸追蹤調控

    實時呼吸追蹤調控利用紅外線相機偵測病人的呼吸起伏運動,並選擇呼吸週期中的某個階段才進行治療,以減少接受輻射的範圍。其優點是病人於治療期間可保持正常呼吸,沒有因閉氣或被外加壓腹器施加壓力所帶來的不適。但缺點是因為只在某個階段才進行治療,實時呼吸追蹤調控放射治療的時間會比一般治療長。此外,由於這種技術需配合病人規律的呼吸,所以並不適合呼吸不穩定的病人。

  • 壓腹器呼吸調控

    壓腹器呼吸調控利用外加壓腹器,在病人的腹部施加壓力以減少呼吸時腹部的運動幅度,從而減少腫瘤因為呼吸所致的位移。於電腦掃描模擬定位時,放射治療師會調節壓腹器的力度,並監察病人的耐受狀況。目標是希望減低病人正常呼吸的幅度,但同時不會讓病人於治療期間因為腹部的壓力而引起過度不適。


呼吸調控技術有效減少因為呼吸運動所引致的治療誤差,對於胸腔及腹腔的治療尤其重要。本中心提供以上各種呼吸調控設備,腫瘤科醫生會根據病人的治療位置、腫瘤大小、病人的身體狀況及需要等而為病人選擇最合適的方案。如有疑問,請向你的腫瘤科醫生查詢,或向本中心的放射治療師了解詳情。

顱內立體定位放射手術 (SRS)

顱內立體定位放射手術(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 SRS,下稱立體定位放射手術)的作用是用於治療各種顱內良性和惡性病變和疾病。在1951年,開放性神經外科手術的死亡率接近40%,於是瑞典神經外科醫生Lars Leksell便以立體定位放射手術作為手術的替代療法。其實這種「手術」是用高劑量輻射對腦部細小目標進行非常精確的放射治療。傳統放射治療的治療次數由數次至40次不等,而立體定位放射手術,則是以一次性的放射治療。其英文 "Surgery",中文即是手術,意指此放射治療有如手術般一次便能完成。如多於一次的治療,我們則把它稱為分次立體定位放射治療 (Fractionated 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 FSRT)。


立體定位放射手術適用於良性腦膜瘤 (Meningioma)、動靜脈畸型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AVM)、惡性腦瘤 (Malignant Brain Tumor)、腦轉移 (Brain Metastasis)、聽覺神經瘤 (Acoustic Neuroma)、三叉神經痛 (Trigeminal Neuralgia) 及腦下垂體腺腫 (Pituitary Adenoma)等等。特別是造成本港癌症死因第一名的肺癌 (2017年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資料)。由於化學治療和標靶治療的進步,大大提升病人的存活率。晚期肺癌併發腦轉移時,很多病人的身體狀況仍然十分良好,此時立體定位放射手術醫治腦轉移,就成為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在控制疾病的同時,相較於傳統全腦放射治療 (Whole Brain Radiotherapy, WBRT),可以避免照射海馬體 (Hippocampus),從而更能保存腦部認知功能。


相對於傳統體外放射治療,立體定位放射手術優點在於「小範圍、單次、極其精準及高劑量」照射,而且更能避免周邊正常腦部組織受到不必要的照射,從而減少副作用。治療顱內腫瘤須要臨床腫瘤科醫生、神經外科醫生、醫學物理學家、放射治療師及專科護士等醫護人員合作,制定病人的手術治療計劃。於手術期間,放射治療師會使用立體定位系統,根據醫生預先規劃好的治療計劃,採用不同方向 (或稱非共平面,non-coplanar)的高能量放射線,精確地照射於顱內的腫瘤,發揮定點和聚焦的治療效果。輻射於治療時彷如一把無形的手術刀,病人並不會感到痛楚,而且沒有全身麻醉及開腦手術的風險。


在香港於上世紀九十年代中至2010年左右,許多立體定位放射手術都是以直線加速器 (Linear Accelerator) 配以特殊的圓形准直儀 (Circular Collimator) 使用非常窄的照射束進行。那時由於影像導航治療(Image-guided Radiotherapy)的發展並不太成熟,故此神經外科醫生會為病人進行局部麻醉,以便裝上框架(Frame based SRS),再利用三維立體定位技術去確定靶區位置作放射治療。病人配帶框架的時間頗長,如只有一個靶區,配帶着框架的手術時間長達約6至7小時。假若是治療多發性癌症腦轉移,曾經有須時超過20小時去治療多過12個靶區的情況。這對病人來說,並不舒適。隨著近年放射科技急速發展,製造高解度 (2.5毫米)的多葉式準直儀 (Multileaf Collimator, MLC)和六維移動的治療床 (6D Treatment Couch) 等先進儀器,使新的治療技術,如強度調控放射治療(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 IMRT)及影像導航治療(Image-guided Radiotherapy) 成功開發,大大提高病人舒適度、治療的準確度及效率。


從以往需配帶入侵性框架,直至近年絕大多數醫院都轉用無框架式立體定位放射手術 (Frameless SRS),病人無須再接受局部麻醉來裝上框架,舒適度大大提高,亦不會產生任何傷口。有醫院更引入實時影像導航 (Real-time image guided)設備,如德國的Brainlab ExacTrac®放射治療之實時影像追蹤調控系統,系統使用兩對低能量X光管、X光感測器以及紅外線影像導引功能設備(最新還附有熱能探測技術),配合六維移動的治療床,使治療定位的準確度達到1毫米以下,治療一個靶區的時間縮減至20至30分鐘,治療的準確度及效率顯著提升。若腫瘤位置在治療期間出現徧差,系統會顯示訊息,放射治療師便會暫停治療,移動治療床作重新對位後再繼續治療。


除了傳統的直線加速器,伽瑪刀(Gamma Knife®)及放射治療電腦刀(導航刀, Cyberknife®)都是業內認同可作立體定位放射手術或分次立體定位放射治療的儀器。


總結,立體定位放射手術或分次立體定位放射治療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去治療各種顱內良性和惡性病變和疾病。其優點是小範圍、單次至數次、極其精準及高劑量,如加入實時影像導航儀器可達到更精準的治療效果。

HyperArcTM 高解晰度放射治療

HyperArcTM顱內立體定位放射手術(SRS)或治療(SRT) 的新趨勢。透過系統自動化及簡化整個設計和治療的工作流程,HyperArcTM使複雜的非共面立體定位放射手術變得更準確、高效率及安全。


系統特點:

  • 非入侵性的專用定位裝置

    無框架式的高精確度定位裝置,準確度能達到亞毫米。同時,面部開放式模具能減少患者的焦慮和不適感。

  • 同時治療多處腦轉移腫瘤

    HyperArcTM 治療能透過單一等中心同時治療多處腦轉移腫瘤,期間病人毋須重新定位,使治療時間更短,並且更有效減少病人在治療期間的移動。

  • 自動化的治療中影像監控

    在複雜的非共面立體定位放射手術治療過程中,確立安全的位置進行即時的影像擷取以及呈現圖像是非常具挑戰性。 而HyperArcTM則能夠在治療前預先確定一組成像航點來確保治療過程位置準確。

  • 一鍵式治療程序

    HyperArcTM透過設計系統內的優化程序,預先規劃好治療流程及順序。 治療期間只需單擊鍵盤,便可完成整個治療。

強度調控放射治療 (IMRT)

現時大多數私家醫院所使用的放射治療方法都是強度調控放射治療 (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亦俗稱IMRT。強度調控放射治療 (IMRT) 是結合特殊電腦治療計劃及多葉式準直儀 (Multileaf Collimator, MLC) 的治療技術,調控每一射束的強度,提供腫瘤均勻分佈的劑量,減少正常組織的劑量。一般而言,強度調控放射治療針對不規則形狀的腫瘤或是非常接近於重要器官的腫瘤,產生最佳化的劑量分佈,並降低鄰近重要器官的劑量以減少併發症的產生。例如頭頸癌症的強度調控放射治療可以大幅降低腦幹、脊柱神經、食道、口腔黏膜、舌頭、唾液腺與視神經的輻射劑量,大大減低急性與慢性併發症的出現,這是以往傳統放射治療做不到的。使用強度調控治療技術亦需要有精良的造影設備,例如錐狀射束電腦斷層掃描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及熟練的醫療團隊以確保治療位置準確無誤。

弧形調控放射治療 (VMAT)

弧形調控放射治療(VMAT)可被視為IMRT治療技術的延伸技術。治療過程中,旋轉機頭圍繞病人旋轉並同時連續地放出不同輻射劑量率的放射光束。瓦里安醫療系統公司推出了用於VMAT的RapidArc™ 技術。在治療期間,旋轉機頭的旋轉速度、射束成形孔徑和輻射劑量率都會同時變化。相比IMRT需要在多個旋轉角度中停留後再發射放射束,VMAT可以在1-2次旋轉中完成治療,治療時間大幅縮減到幾分鐘。

影像導航放射治療 (IGRT)

影像導航放射治療(IGRT)結合醫學造影及放射治療科技,定位和監測治療前和治療期間的腫瘤位置、大小和形狀,從而提升放射治療的準確性。


治療開始時,放射治療師會先安排病人到治療床上,利用激光儀器輔助,根據治療計劃進行定位及調整。於治療前或治療期間,放射治療師會為病人進行醫學造影,採集治療位置的圖像,用作跟治療計劃中的參考圖像進行比較。若需要調整位置,則會調較病人的位置或放射線輸出角度,以便將放射線更精確地對準腫瘤。

軀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醫學物理學的觀點 (SBRT)

軀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 (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 SBRT) 又稱立體定位消融放射治療 (Stereotactic Ablative Radiotherapy, SABR) ,主要應用於治療肺部、頭部、前列腺及肝臟癌症的放射治療。 軀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屬於非侵入性治療程序,是以相對較少的放射治療次數 (如1至8次) 及高劑量 (每次可以高達30戈瑞, Gy) 的放射線治療。一般放射治療的每次劑量約2 戈瑞,所以軀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的每次劑量比一般放射治療多出15倍。正因為每次劑量非常高,這軀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會使用特定的放射治療儀器以確定病人治療定位,才可使用高劑量並精準地照射細小腫瘤範圍。

中心設備

Radixact X9
閱讀更多
Halcyon
閱讀更多
Xstrahl 100
閱讀更多
Discovery RT
閱讀更多